为深化产教融合,精准对接工业母机产业智能化转型需求,应全国高档数控系统和智能装备产教融合共同体邀请,2025年4月11日,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王素梅率队赴山东滕州清栾福兴集团、威达重工公司及华中数控滕州基地开展工业母机行业人才需求专项调研,数控技术专业带头人欧金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负责人朱本超、骨干教师杨冬花同行。

全国高档数控系统和智能装备产教融合共同体合影

在清栾福兴集团,调研团队首站走进企业数字化展厅。集团常务副总朱文杰向团队展示了企业级AI智能体——“清栾AI大脑”的深度应用场景以及AI智能机床、数字孪生、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等新技术在数控机床生产过程中的典型应用。随后,调研团队深入到机床装配车间进行实地考察,朱总细介绍了大型双主轴插补Y轴车铣复合、自动化产线以及“柔性加工单元生产过程。座谈会上,企业代表直言:“智能化转型亟需既懂机床技术又能开发AI工具的跨界人才,当前毕业生技术融合能力存在短板。”

清栾福兴集团调研

下午,团队转赴威达重工生产一线。在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现代化生产车间,实地考察了大型数控机床的生产过程,深入了解企业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人才需求情况,进一步明确了在实际生产中岗位的具体职责和技能要求。座谈会上,企业代表犀利指出当前痛点:“部分毕业生存在‘学历与能力错配’现象,实践技能与企业需求脱节。”

威达重工现场调研

调研过程中,王院长一行与济南职业学院、枣庄职业学院等兄弟院校对工业母机领域的人才需求、岗位设置与课程内容等多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对于当前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沟通,大家一致认为应共同绘制同一专业领域内与岗位匹配的人才培养图谱,同时企业对于亟需的专业人才培养的参与度同样至关重要。

通过沉浸式企业考察、核心技术岗位访谈及校企协同研讨,系统梳理AI技术赋能工业母机领域的技术革新路径与人才能力缺口,为构建产教协同育人体系提供了实践支撑。此次调研不仅找到了校企协同的“创新接口”,更是对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群“五金”建设的一次“问诊把脉”。下一步,机电工程学院将持续深入对接区域产业人才需求,把AI赋能场景融入实训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从“追赶技术”到“引领需求”的转变,同时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力度,夯实基础技能,强化校企‘双轮驱动’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实施路径,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同频共振,精准赋能智能制造。

撰稿:杨冬花

拍摄:杨冬花

初审:朱本超

复审:王素梅

终审:李凤春